幾乎每一個孩子初上幼兒園時,都要經(jīng)歷一場‘磨難’。一到上幼兒園的時間,不是哭鬧不止,就是找地方躲起來。看著孩子對幼兒園的恐懼,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被弄得不知所措。
孩子不肯上幼兒園怎么辦?“對付”不肯入園的寶寶,我覺得幼兒園老師通常比家長更有辦法。
經(jīng)過兩年帶小小班的時間我有了一些經(jīng)驗,我認為孩子不肯入園有以下原因:
1、“第一個反抗期”表現(xiàn)。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可能屬于那種在行為特點上,喜歡爭著去做自己的事情,而且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表現(xiàn)得淘氣、不聽話、任性,這是自主性發(fā)展的表現(xiàn),也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一個反抗期”。如果家長不認識這一特點,總是不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心疼孩子小,不相信孩子,生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結(jié)果就會壓抑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使他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膽怯心理。
2、缺乏安全感。有些家長孩子一哭鬧,動輒就嚇唬孩子,如:“外面有大灰狼。”“爸爸、媽媽不要你了,讓撿垃圾的把你撿走。”孩子從小對外界、對陌生人懷疑,產(chǎn)生了恐懼感。
3、自主性發(fā)展不充分。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從出生8個月~3歲之間,是實現(xiàn)自主性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學會了走路、說話,生活范圍更加擴大,表現(xiàn)出心理的能動性,如愛問為什么,愛模仿,愛看動畫片、愛做游戲,并產(chǎn)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有些孩子年齡雖然到了三歲,而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某些指標仍處于三歲水平以下。有這種現(xiàn)象的孩子往往和家長平時過分溺愛、嬌慣有關。
4、有可能性格內(nèi)向,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杰羅姆·卡格恩說:“當我們同陌生人在一起時,害羞要比正常緊張或半信半疑的焦慮狀態(tài)更強烈。羞澀的人有可能是內(nèi)向型的人,但內(nèi)向型的人不全是害羞的人。”
5、批評和指責所致。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對能力的估計過低,比如,孩子吃完飯,主動收拾碗筷,由于人矮力小,不小心撒了筷子,打碎了碗,家長橫加指責,以后吃完飯再不許孩子動筷子動碗。如果家長任意指責、批評,不首先肯定孩子積極性的一面,也會造成孩子懷疑自己的能力而變得膽怯。
6、幼兒園的教學有小學化傾向,不能做到寓教于樂,教學不符合小孩子的年齡特征,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過長,強制孩子記住些什么,孩子心理有了壓力,產(chǎn)生了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