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寶一起參加了一個親子活動,活動內(nèi)容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自己動手做“流體熊”,也就是把一個白色的玩具,根據(jù)孩子的意愿,用顏料涂抹上漂亮的顏色,家長可以幫忙,也可以就在旁邊看著就好。
我當(dāng)然選擇在旁邊看著,看小寶樂呵呵的選擇了一個蜘蛛俠的模型,又看小寶樂呵呵的拿了一堆顏料準(zhǔn)備涂抹,我給他示意,他反應(yīng)過來,又樂呵呵的找老師要了一個小圍裙自己穿上,然后全神貫注開始自己的“大作”。
小寶旁邊坐了一個和他年齡相仿的孩子,那位孩子的媽媽和我正相反,她緊緊地挨在孩子旁邊,聲音溫柔、笑容可掬。
孩子選擇模型的時候,她先是對孩子說可以隨意選擇自己喜歡的,當(dāng)孩子拿了一輛小汽車時,媽媽就建議孩子要選擇大一些的,這樣方便涂抹;孩子又去拿了一個玩具熊,媽媽又說家里有好多熊了,去換一個吧;孩子再去拿了個小公主,媽媽立即取笑說,你是個小男孩,怎么要選擇女孩的玩具呢?最后,孩子木然地看著媽媽選擇了一個大大的招財貓。
然后這位媽媽細(xì)細(xì)地給孩子戴上一次性手套,又圍上小圍裙,再拍上幾張不同角度的照片后,才開始涂抹顏料。
不出所料,孩子但凡選擇一個顏色,媽媽就會有不同的建議,什么貓貓的眼睛不能是黑色的,要藍(lán)色的才漂亮;貓貓的皮膚要金黃色,黃燦燦的才招財……
整個過程,這位媽媽都是溫柔的,也是使用的建議口吻,可是我依舊看出孩子興趣索然的樣子:“媽媽,我們什么時候走???我不想玩了,沒意思。”
其實作為父母,在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上,的確要堅持到底,不讓分毫,這是為了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更健康。但是也沒有必要在一些本無對錯的小事上,和孩子一直“較勁兒”,非要讓孩子按照父母的喜好或者大眾的審美觀點(diǎn)來。
這種“較勁兒”,讓孩子的精神世界始終是緊繃著的,也是被壓抑著的,他們無法釋放內(nèi)心真正的自己,個人的意志也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表現(xiàn)在自認(rèn)為始終溫和地試圖講道理。
始終講道理最常見到的結(jié)果是,父母感受到“挫敗”:你看這孩子,給他講道理他還不聽,真是氣死我了!
而孩子則感覺到“不耐煩”:你看爸爸媽媽,就知道嘮叨嘮叨嘮叨,真沒勁兒!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yīng)該最先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尊重”。
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感受,接納孩子的選擇;即便孩子可能會為自己的決定付出更多的艱辛與努力,那么也是他們自己人生道理上的成長。
如果父母想要收獲一個獨(dú)立性強(qiáng)又有感恩心的孩子,那么就不要嘗試去控制孩子的思想,替代孩子做決定。
事實上,想要控制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源自于自己內(nèi)心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到育兒上,就體現(xiàn)在總是擔(dān)心孩子,時時操心,處處擔(dān)憂,但孩子并不領(lǐng)情。
父母要相信,每個孩子都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人生所需要的全部能力,而父母的責(zé)任,就是幫助他們把這些能力有效地釋放出來,從而開發(fā)更多的潛能,讓孩子的人生更加幸福、美滿,而不是總想要逃離父母身邊,逃離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