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和幾位職場媽媽聊天的時候,總是會聽到她們不斷地嘆息:
孩子不管是生活習(xí)慣不好,還是學(xué)習(xí)成績不好,都會被家人直接怪到她們身上,仿佛上班太忙,沒有時時刻刻陪伴孩子成長,就是孩子所有不好的“原罪”,是孩子所有不好的源頭。
但是生活總是會有太多的艱難,陪伴了孩子,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源泉;而現(xiàn)實社會沒有工作,哪里來的物質(zhì)享受?
若是孩子爸爸憑借一己之力,可以舉起全家人的幸福,還能夠考慮一下全天候陪伴孩子;
可是大多數(shù)家庭還是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努力,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倪m當搭把手,才能夠讓家庭這條小船穩(wěn)穩(wěn)的向前行不是?
更何況,很多女性本身比較敏感,對于手心向上,向別人要錢(哪怕這個別人是自己的先生),也會覺得很不舒服;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會出現(xiàn)安全感缺失。
畢竟現(xiàn)實生活中有太多別人的故事和前車之鑒,讓全職在家的家庭主婦,心生戚戚然,不得不防??!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講,父母經(jīng)常陪在自己身邊,可以加強孩子的安全感,讓他知道父母是可以依賴的,他可以隨時從父母那里得到照顧。
這對孩子很有好處。
但安全感并非只有朝朝暮暮的陪伴才能夠建立起來。而且,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若是父母永遠都是一成不變的,那么父母的朝夕陪伴,還可能會成為一種親子矛盾的起點:
父母將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給了孩子,而孩子卻一時無力撐起這份沉甸甸的希望;矛盾由此產(chǎn)生,從此家庭戰(zhàn)爭不斷。
這種矛盾不僅僅是青春期遭遇更年期,而是從一開始,父母給予的愛對于孩子來講,就不純粹,幼年不察覺而已。
從另外的方面講,孩子并不是父母心中不堪一擊的花朵。
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可能會是另外一副模樣,獨立堅強、獨當一面、老大風范等等,甚至可以有模有樣的照顧他人;
而且孩子也的確需要逐步學(xué)會獨自應(yīng)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永遠依賴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
有時候,他們不過是想在父母面前,撒撒嬌,多一點依賴,或者偷偷懶而已。
事實上,父母時刻不離的陪伴,未必能夠換得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依賴感。
有一項很有意思的實驗:
研究人員把年輕的媽媽分為三個組:
1、休了產(chǎn)假后馬上去工作的媽媽;
2、在家工作的媽媽;
3、全職媽媽。
一年后,針對孩子依賴感的測試,您認為會是哪種結(jié)果呢?
實驗結(jié)果顯示:
孩子依賴程度最低的一組是媽媽在家工作的一組。
因為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媽媽只是在屋里而已;因為她只是忙碌著在打電話、敲電腦而已,與房間里的物品一樣,孩子只是熟悉媽媽的存在,但是感受不到媽媽的關(guān)愛。
而對于全職媽媽來說,也會比較尷尬的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一直在家照看孩子,用心陪伴孩子,看起來親子關(guān)系其樂融融,但是孩子一旦開始上幼兒園,就會“忘恩負義”地把媽媽拋在一邊,興高采烈地享受起集體生活來。
相反,倒是產(chǎn)后立即工作的媽媽,一邊是萬花筒的社會,一邊是單純至極的孩子,在兩者之間游刃有余,工作的時候可以積極進取,下班的時候也能專心陪伴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完全無差。
所以,在如何陪伴孩子的問題上,并沒有非此即彼的簡單答案,每個媽媽都要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決定到底什么樣的方式對自己、對孩子最合適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