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讓孩子自己做購買決策
如果你想要孩子學會理智聰明地花錢,那么就要給他們自治權,給他們機會犯錯。
雖然零用錢的金額很小,但已足夠讓孩子體驗不可避免的決策失誤,比如:一時沖動把錢花在不值的東西上,事后當他們不夠錢去購買真正需要的東西時就會感到后悔。“小時候犯點錯,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你不想他們到了24歲才開始犯錯的話”,Lieber指出。
5、教孩子學會分辨“Want想要”和“Need需要”
Lieber建議在紙上創(chuàng)作一個Want/Need模型,即畫一條橫線,再從這條橫線中間往下畫一條豎線,豎線的左邊代表“Want想要”,豎線的右邊代表想“Need需要”。比如,雨鞋也許是一種需要,但多花四倍的錢,橡膠并不會變得更好。所以,他把25美元的雨鞋列在”需要“下面,而把100多美元的雨鞋列在’想要”下面。
Want/Need的判斷標準沒有統(tǒng)一答案,每個家庭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重要的是,有了這個模型的幫助,能夠訓練孩子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分辨自己的欲望,從而學會運用理性判斷進行購買決策。
另外,父母想要拒絕孩子的某些購買要求時,也可以借助這個模型給孩子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不只是命令孩子說“不能買”。
6、教孩子評估這錢花得值不值
Lieber建議每六個月左右檢查一次孩子的房間,與他們一起做一番清理工作。你可以問:“你當初在博物館花了2美元買回這件玩具,現(xiàn)在我們要把它扔掉了。花出去的2美元收回來了嗎?”
經(jīng)常提醒孩子進行這樣的評估,可以讓孩子領悟一些健康的消費理念,比如,購物的快感是轉(zhuǎn)瞬即逝的,而一段愉快的體驗將會在他們的腦海中長久逗留。
Lieber還建議用hours-of-fun-per-dollartest(花費每一美元可以玩多少時間)的游戲來折算商品的價值,來教育孩子投資回報率的概念。例如,如果購買一個費雪收銀機,花費1美元最高能玩185.5個小時;而如果購買一個能說話的小玩偶,花費1美元只能玩0.08個小時。
這個方法在青少年時期也同樣適用,比如,在討論家庭旅行方案時,可以將不同的方案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折算與評估,從而找到性價比最優(yōu)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