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無意間,我們在用一份“愧疚感”面對孩子,希望他能因此而變得懂事,像我們期望的那樣成長。然而,讓孩子因為愧疚感而聽話并不是一個好的方法,背后的“討好型”人格很傷害孩子。
昨天又看了一遍《小歡喜》里的喬英子與她媽媽的斗爭之路,我發(fā)現(xiàn)在喬英子并不是一開始就在崩潰的邊緣游走,她也曾想要通過遷就來緩和同媽媽之間的關(guān)系。
可是英子的媽媽卻總是用“我要你好,不要我好”這樣的想法,來傷害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
比如有一次英子答應(yīng)和媽媽看電影,可是到了電影院媽媽才知道,英子已經(jīng)看過這個電影了,她立馬轉(zhuǎn)身回家,盡管英子告訴媽媽,她想陪媽媽看,可是媽媽仍然告訴英子:“別在這兒看浪費時間,我要的是你好”。
一、每一個討好型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控制型的家長
記得當初喬英子在高二升高三的時候,媽媽讓她不要再去天文化館做講解了,以免耽誤學習,英子回答媽媽她從來就沒有耽誤過,而且已經(jīng)做了一年了,看,自己不是依舊完成的很好。
可是英子的媽媽斬釘截鐵的告訴她,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高三的壓力,等過段時間就知道了。
沒有更多的溝通,就這樣被媽媽決定了以后的未來。
可見,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控制無時不刻地在影響著我們,而許多孩子在這種控制之下,會變得更加順從,相比于叛逆的孩子,又或者是像喬英子這樣陷入抑郁的孩子而言,控制型教育加上愧疚感的傳遞,帶來的是孩子對于父母付出的抱歉,對于自己存在的懷疑。
二、“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因為家長控制型教育而帶來的乖巧、順從,經(jīng)常會成為孩子心里負累的原因,因為孩子一次次在控制中妥協(xié),孩子一次次的被告知,父母是因為自己而生活的這么苦,過的這么難。
自然而然的,孩子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必要性。逐漸地,他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注意意義,只是累贅一樣在傷害家長。
由于家長教育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灌輸問題,孩子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多么的不堪,可能是家里唯一一個“沒有用”的人。
久而久之,孩子的內(nèi)心會變得自卑不已,要是孩子學習成績好,有點兒特長也罷,如果這個時候恰好孩子沒有什么學習上的特點,那他對自己的否定就會更加濃烈,不斷加強自卑心理。
三、家長如何避免孩子養(yǎng)成“討好型人格”?
我們經(jīng)常在一些偶像劇或者家庭爭斗劇里看見,后媽帶著小兒子進入新的家庭,因為新家庭有年齡更大的孩子,而且長輩都不太接受他這個外來人,所以往往這樣的孩子,都會變得像“變色龍”一樣,通過乖巧、順從來保護自己,習慣性討好別人,以此獲得生存空間。
的確,在正常的家庭生活里,可能沒有那么多婚帶著孩子一起與別人組成新家庭的情況,可是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想要孩子上進,而告訴孩子自己多苦多累,孩子不進步對不起自己的話。這樣的行為也會致使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
家長肯定孩子的存在,不要把生活的苦與累當做是孩子存在的代價,這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來說,是基本的環(huán)境營造,給予他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容易出現(xiàn)否定自己的情況,不論是自己存在的意義,又或者是自身的能力與價值,他們都會因為別人的言論而改變對自己的看法。
所以,想要讓孩子擺脫討好型人格的影響,家長對孩子的肯定很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減少孩子因外界評論的變化而變化自我認同感的情況。
這樣一來,家長們就不用擔心孩子會因為家長無意間的舉動而開心或者難過很久了。
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了你”,英子的媽媽每次同孩子爭吵,都會說這句話,就算是自己因為私心,撕掉了與離婚丈夫的相冊,不允許孩子多接觸爸爸,她也同樣會告訴英子,這是在為她好。
家長心里很清楚,有的時候“為你好”也是一種借口。
家長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找到合理的情緒發(fā)泄出口,并且,在生活里多注重培養(yǎng)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別讓家成為只有父母才有資格說話的“一言堂”。
家庭氛圍變好了,對孩子的人格的形成有利,家長不再把壓力轉(zhuǎn)移,他們因為自責而討好的心理也會慢慢減弱。
讓孩子“愧疚”,孩子才會更聽話。顯然,這是十分錯誤的教育理念,小心孩子出現(xiàn)“討好型”人格,家長們可以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