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jì)美國心理學(xué)家馬丁.賽力格曼提出一個概念——習(xí)得性無助。也就是說,當(dāng)一個人在連接不斷地受到挫折時,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喪失信心。
其實,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習(xí)得性無助同樣會讓孩子陷入長期的自我否定中,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
可是很多父母卻不知道,孩子的“習(xí)得性無助”從何而來;然而,父母卻總是在用自己的行動,不斷地暗示孩子,讓孩子產(chǎn)生“習(xí)得性無助”。
1、過度包辦
“你別動,寶貝,我?guī)湍愣孙垼?rdquo;
“千萬別去,千萬別碰,那里危險!”
“這沒什么難的,按部就班跟我做就好。”
……
當(dāng)孩子想要去做一些看似略有危險的事情時,類似的語言,是不是常常會讓父母脫口而出?事實上,過度熱心的幫助,才會讓孩子時時覺得“我不行”。
雖然有些事情對于孩子來講會有些困難,但是不經(jīng)過努力就能夠獲得,這才是讓孩子失去勇敢嘗試、積極探索勇氣的根源。
2、打擊教育
“哎呀,你怎么這么笨?”
“這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么?”
“你看你們班里的那個***,人家怎么那么強?什么都比你好?”
……
一些父母總是會在孩子的錯誤和問題面前,用非常激烈的言行指責(zé)、羞辱孩子,試圖通過“打擊式教育”的方式激發(fā)孩子做得更好。
殊不知,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相反會成為摧毀孩子信心的巨大能量,讓孩子要么叛逆、忤逆,要么自卑、怯懦。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本就是見證一個生命走向獨立的美好過程。父母都希望孩子一生能夠順風(fēng)順?biāo)?、獨?dāng)一面,無懼困難、勇敢前行。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孩子的自信上。自信的孩子,不管身處順境還是逆旅,他們都能夠快速調(diào)整自己,勇敢嘗試、變被動為主動。
想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就要讓孩子能夠看到自己的能力,感知到自己的力量,見證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奇跡。
1、孩子的自信源自于自我的體驗
孩子是通過親身體驗來更好的學(xué)習(xí)的,想到——見到——用到——驗證到,他們才會真實的體會到。這是一個獨立思考和驗證的過程,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一萬句的鼓勵,不及孩子一次親身獲得的成功。孩子在成功中,獲得自信。
2、孩子的自信源自于父母的尊重
尊重孩子,對于父母來講,可以具體到給孩子充分的話語權(quán)和選擇權(quán)。
父母若總是漫不經(jīng)心地敷衍孩子,用“你太小、還不懂”、“長大就明白了”等來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也就否定了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
當(dāng)孩子的話語都得到及時的回應(yīng),他們的選擇都被得到足夠的尊重,他們也就從中獲得了自信。
3、孩子的自信源自于得到的接納
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失敗的挫折,當(dāng)然也會必然有成功的喜悅。對于孩子來講,他的成敗其實更多源自于父母的接納,那種“不管你怎樣,我都會挺你、信你”得篤定。
當(dāng)父母充分地接納孩子,孩子就不會總是因為擔(dān)心“出錯”而恐懼,而“錯上加錯”;相反他們會充滿信心地面對未知的一切,因為他們知道,不管怎樣家都是幸福的港灣,爸爸媽媽都是堅實的后盾。
另外,培養(yǎng)孩子一技之長,給孩子一個自我驕傲的理由,在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中意義同樣重要。而且會在孩子未來沮喪時、落寞時給予他自我緩解的空間。
如果孩子真的沒有特別的天賦,那么就教會他如何愛人,如何與人合作吧!這也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guān)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