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誦讀文章《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說的是父母如果是真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著眼于他的未來,為他的未來謀劃。
諸多成年人的情緒、情感,人際關系問題也都可以追溯到父母的養(yǎng)育上,所以我們需要更深入地去探討、去看見,由此認識自己,避免問題繼續(xù)傳遞下去。
比如被下面這樣養(yǎng)育過的孩子,或者有過下面這樣經(jīng)歷的成年人,他內(nèi)心可能會是自卑的,由于這種自卑,他很難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1、被焦慮的父母要求
焦慮可以說是當代人很敏感的一個詞匯,但那是成年的事,成年人為了生活承擔焦慮有的時候是分內(nèi)的事情,并且同等程度的焦慮,有些人還好,能接受,但是有些人則不然。
那當不能忍受焦慮的人做了父母之后呢?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場景就是焦慮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傳遞給孩子,他們會要求孩子按照他們自己的想法做,并不考慮孩子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比如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媽媽們,她們自己懼怕生活的各種困難,面對眼前的生活,她們對未來充滿了焦慮,于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各種要求、安排和控制。
其實殊不知,孩子他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判斷,更有自己的選擇,父母要給孩子選擇的權力,讓他自我選擇,自我負責。
越是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這一點越容易實現(xiàn),代價也越小,因為小孩子的世界里,無非就是吃喝拉撒睡,以及自由的玩耍,實現(xiàn)這些并不難。
父母過度的要求孩子,孩子就越是沒有機會成長,等到他們成年了,一下子進入社會了,需要他們獨自面對了,這時候他們面對的都是重大的人生選擇,這時候他們會感到很無力,感到很自卑。
2、被太細心、控制媽媽養(yǎng)育
中德心理醫(yī)院的創(chuàng)始人,著名心理學曾奇峰說,好的媽媽應該是粗心、陽光的。與粗心、陽光的媽媽相對應的就是細心、控制的媽媽,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是被一個細心、控制的媽媽照顧,往往就很容易出現(xiàn)成長和發(fā)展方面的問題。
最典型的情況就是“媽寶男”或者“媽寶女”,“媽寶男”或者“媽寶女”就是因為媽媽給予了太多的照顧,使得孩子失去了自己成長的機會。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回憶說,他小時候,爸爸在外地工作,他的媽媽是一個家庭主婦,在家里全職帶他,媽媽對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但是對他的控制也是“無孔不入”。
他想穿皮鞋,可是媽媽硬是讓他穿運動鞋,他想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個玩具車,媽媽不讓買,他在學校里,認識了幾個朋友,他們有什么樣的愛好,都需要向媽媽報告。
總之,媽媽對他管得太多、太全面了,以至于他感覺不到自己是存在的,他為此很自卑,因為他從來不能自己說了算,他感到自己內(nèi)心是虛弱的,他只是一個“媽寶男”而已。
3、被父母關系不好的原生家庭影響
父母關系的好壞也會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構成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父母關系不好,會有這樣幾個不好的影響。
首先是父母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情緒范圍,比如夫妻吵架,鬧矛盾,使得孩子受到驚嚇,這會讓孩子容易缺失安全感,沒有安全感,就極容易變得自卑。
其次,父母關系不好,其中一方很容易把孩子當作陪伴自己的替代對象,孩子這時候就被父母束縛住了,從而使得孩子難以離開家庭,走到更廣闊的世界里。
但是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渴望脫離父母的懷抱,去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的,但是他錯過了最佳的時間段,因此等到成年之后,在進入到現(xiàn)實世界的時候,他就會恐懼和自卑。
最后總結一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個“計”應該兼顧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如果一個孩子或者成年人有這樣三種經(jīng)歷:1、被焦慮的父母過度要求;2、被控制欲強的媽媽極力控制;3、被父母關系不好的原生家庭影響。
可能他就很難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為此會他會經(jīng)常體驗到自卑,在這自卑的影響下,往往就很難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很難有出息。
愿父母們,以及在成為父母這條路上的人,能明白父母對孩子的這種影響,有意識地養(yǎng)育孩子、發(fā)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