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最近很喜歡告訴我他們班上小朋友的座號,每天都要我猜XXX是男生還是女生?我每天都很認真地猜,雖然我早已經知道答案。此外,他時常會表演班上唱的歌、演的戲給我聽,雖然我已經聽了很多次,但每次依舊是忠實的觀眾,還不時問長問短,對他的演出表現得興趣盎然。
你知道怎么和寶寶聊天嗎?
孩子對于肢體語言很敏感,一邊跟別人談話一邊敷衍地說著嗯、啊、喔;或是眼睛一邊盯著計算機一邊聽他說話,都不是鼓勵他好好和你聊天的方式。通常如果我這樣做,兒子一定會抗議:“媽媽,你都沒有在專心聽!”
另外,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親密的接觸: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摟摟他的肩,搓搓他的頸背,順順他的頭發(fā),拍拍他的背等等。通常,對有一定熟識度的孩子適當地使用一些肢體語言,都會在聊天時產生非常正面的效果。

我在輔導孩子時試過,跟孩子坐在同一邊,比坐在相對位置來得好;躺在地上講話時,比坐在地上好。讓孩子一邊畫黑板一邊聊,他們往往容易卸下心防。另外,注意跟年幼的孩子對談的時候,不要隨意亂發(fā)笑;不論他的話多么幼稚、多么奇怪,你都要保持誠懇、一本正經,否則孩子很容易覺得大人在嘲笑他,而不愿意繼續(xù)聊下去。
創(chuàng)造自己家里的金色時光
記得我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媽媽在廚房忙晚餐時,我總是跟前跟后,嘰嘰喳喳,忙著把學校發(fā)生的事告訴媽媽。接下來爸爸回家了,一家人一起上桌吃晚餐,爸爸聊聊辦公室的新聞、媽媽聊聊街坊鄰居和弟弟妹妹,我則說著學校發(fā)生的事情,那是我最懷念的,也是作家子敏筆下最珍貴的──“金色的團聚”。
而這“金色的團聚”中,最美好的當屬全家人一起聊天:分享光榮的事、訴說傷心的事、笑談出糗的事、暢言經歷的事……就是這些聊天的時光,把我們一家緊密地黏合在一起,也凝聚了我們的親子情感。我們怎能不珍惜這些寶貴的聊天時光?
但如今我發(fā)現,其實很多大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跟小朋友聊天,他們跟小孩之間的對話永遠都是:“功課寫完了沒?”“琴練了沒?”“今天考幾分?”
別把質問當聊天。這種狀況比較像是質問,很難稱作是聊天,因為通常都是以問句始,以斥責終。在中式的家庭里,鮮有和樂融融的晚餐時間、睡前時間及聊天時間。于是乎,你會發(fā)現,孩子在你面前幾乎都是啞巴,不但話少、三句話問不出個屁來,久而久之,你對他也越來越陌生。
大概因為長久以來記者職業(yè)訓練有素的緣故,我的確很有聊天的天分。想當年,最難訪問的悶葫蘆藝人,碰到我也能打開話匣子,讓同行佩服不已,這的確是我的天賦異秉!也難怪小孩子碰到我,可以一說說個不停。于是,我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聊天技巧”:我到底是用了什么魔法,可以讓孩子愿意向我訴說?其實說穿了,這些小技巧一點兒也不困難,你也可以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