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情景是很多媽媽都經(jīng)歷過的。
妥協(xié)型媽媽:
對于孩子用哭鬧的方式要東西這件事,小海媽媽很清楚,這是一種壞習慣,不應該慣著。
可是,有一天外出吃飯的時候,三歲多的兒子要喝一種飲料,媽媽覺得喝飲料不利于孩子的身體健康,而且他要的還是一種功能飲料,更是小孩絕對不能喝的,所以就拒絕了兒子的要求。
這回,兒子可不干了,
這是公共場合,
這時,
現(xiàn)在小海已經(jīng)5歲多了,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難管了,每次稍有不如愿就會又哭又喊,動不動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嚴重的時候還會把自己的頭往墻上撞,直到媽媽同意了為止。
對于小海,媽媽感到非常無奈,面對兒子的無理要求,媽媽明明知道答應他不好,可在孩子逐漸升級的哭鬧中,媽媽每次都會因為心疼、怕傷到孩子敗下陣來。
如果媽媽不答應,孩子就會覺得是自己哭得方法不對,或者還不夠兇,
拒絕型媽媽:
在玩具區(qū),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指著一輛紅色的玩具汽車對媽媽說:“媽媽,我要這個。”媽媽瞄了一眼,對孩子說:“不行,你不是有一輛跟這個差不多的嗎?”
孩子不甘心地說:“這是最新款的,跟我們家那幾輛都不一樣,我還沒有這種呢。”“那也不行,家里已經(jīng)有了那么多玩具汽車,都沒地方放了。”媽媽說得不容商量。
“媽媽,我真的想要!”看到媽媽要離開玩具區(qū)了,孩子一邊哭一邊拽住媽媽的衣服。媽媽冷眼看著哭泣的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把你現(xiàn)在的樣子拍下來,發(fā)給老師。”
孩子聽后,無奈地松開手,耷拉著腦袋跟著媽媽離開了。
小的時候,孩子對一個玩具、零食沒有勇氣去爭取。
尊重、引導型媽媽:
幼兒園放學后,雯雯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那個蝴蝶結的發(fā)卡。”
媽媽:“你不是已經(jīng)有了好幾個發(fā)卡了嗎?”
雯雯:“我們班好幾個女孩兒都有這種蝴蝶結的發(fā)卡,我也想要一個。”?
媽媽:“這樣?。靠墒沁@星期你買東西的次數(shù)已經(jīng)用光了,我們只能下星期再買了。”
雯雯:“可是不行啊,我真的很想要!”說著女兒哭了。媽媽沒說話,俯身抱住了她。過了很久孩子平靜了下來。
雯雯:“媽媽,你看那個蝴蝶結發(fā)卡多漂亮呀,我們下星期一就來買。”
媽媽:“好啊!”
回家后,孩子拿出了自己的幾個發(fā)卡,端詳、把玩著。
雯雯:“媽媽,我發(fā)現(xiàn)那個蝴蝶結的發(fā)卡其實沒有我這幾個漂亮。”
雯雯:“媽媽,其實我也不一定要買,我可以用我這幾個發(fā)卡跟其他小朋友換著戴的。”
這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很重要,媽媽也很重視自己的感受。
在“下星期一就買”,這個等待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學會
在“覺得自己原有的發(fā)卡更漂亮”的思考中,孩子能夠學會
在“跟其他小朋友換著戴”的創(chuàng)新中,孩子能夠學會
這一次“不合理要求”事件,讓雯雯脫離了“想要的東西馬上買,被拒絕就哭鬧”的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