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
廣西的一個小女孩過生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生日PARTY中最為精彩、也是孩子最為盼望的一幕終于出現(xiàn),精美的生日蛋糕終于被“請”了出來。
可是蛋糕當時沒有放到桌子上,而是放到了一把椅子上。就在瞬間,本來站起來拍照的孩子姑姑沒有回頭,忽然不偏不倚地坐回了椅子上。
就這樣,一個生日蛋糕被姑姑不留神的坐壞了。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過生日的孩子在看到蛋糕被損壞的瞬間絕望地嚎啕大哭,而孩子的姑姑顧不上自己裙子上沾滿了蛋糕,立即安撫孩子。
可惜,孩子被情緒所控制,哭聲越來越大。
這時全家人都圍了過來,不是幫助姑姑擦衣服,也不是協(xié)助姑姑安撫孩子,而是紛紛譴責姑姑的不小心、破壞氣氛等等……
不知道視頻中的姑姑當時是否很悲哀,反正我看著是覺得有些“窒息”的。這樣的家庭氛圍,注定了孩子的大哭大鬧,也注定了本來歡樂的家庭聚會不歡而散。
孩子想吃蛋糕、盼望蛋糕的心情可以理解,哪個小孩子不是如此呢?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東西被破壞,孩子心中的難過、痛苦也可以理解;只不過,事實就是如此,蛋糕已經(jīng)坐壞了,難道哭鬧和責罵就能夠挽回一切嗎?很顯然,不是如此。
那么,作為成年人,作為家庭成員,大家立即分工協(xié)助,想辦法彌補一下孩子。你來安撫孩子,我來重新定一個蛋糕,或者先給孩子買一個小蛋糕、小玩具都可以……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就得到很好的安撫,而姑姑,也能夠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行動勝過一切譴責,而家庭的團結(jié)和諧,更是最為難得可貴的,也是給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并會潛移默化的給孩子上一節(jié)珍貴的“如何處理突發(fā)事件、如何珍惜家庭關系”的實情實景課。
當孩子再次遇到類似的情景時,不是哭鬧、不是絕望、不是哀嘆,更不是推卸責任和譴責別人,而是會積極主動地想辦法,努力的調(diào)整氣氛,“賓主盡歡”才是聚會的精髓吧!
我們常常說“家風、家訓、家規(guī)”,其實不是家庭中老祖宗留下來的各種條文規(guī)定,而是在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遵守和有效延續(xù)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
我記得我家大寶小時候,我?guī)鋈ネ?,他不留神把我給他帶的水果杯碰掉了,水果撒了一地。當時和他一起玩的那個孩子幸災樂禍地看著他說:“你完蛋了,你媽媽該吵你了。”
大寶卻搖搖頭:“我媽媽不會吵我的,不過我要先把地面弄干凈。”
那個孩子吃驚地看著大寶:“真的?這都不吵你?”
正好我走過去,遞給大寶幾片濕巾,讓他墊著把地上的水果清理干凈,我拿著水果杯去清洗。等我回來,那個孩子看著我說:“阿姨,你真好。”
我有些驚訝,難道孩子不留神碰掉了杯子,不是整理干凈,而是要挨吵的嗎?
那個孩子的媽媽卻對我說:“孩子錯了,就要吵他、懲罰他,他們才會長記性,也不敢再犯錯。你這樣太溫柔,他們下次還犯錯。”
在我看來,讓孩子自己動手整理地面,不就是對他的懲罰嗎?而媽媽的溫柔,才是孩子勇敢前行的底氣??!
后來因為教育觀點的不一樣,我們之間的關系也漸行漸遠。
我不知道她家孩子現(xiàn)在如何,只能說我家大寶現(xiàn)在8年級,我過去曾經(jīng)擔心的青春期的叛逆還未曾發(fā)生,他也愿意和我分享自己的一切成長悲喜和學習經(jīng)歷,沒有因為一次考不好而忐忑不安,也沒有因為一次成績優(yōu)異而驕傲自滿;接人待物也比較溫和、有禮貌;性格上不極端,思想上也不偏激,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在成長的路上繼續(xù)自我努力著;目前看來,他還是那棵正在茁壯成長且沒有長歪的小樹。
其實養(yǎng)育孩子對于所有的父母來講,都是一種摸索,只不過需要謹慎,因為孩子的成長不可重來、不會逆轉(zhuǎn)。
而我們能夠帶給孩子的,絕不是空泛乏味的大道理,往往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們的道理會比家長更多;也不是喋喋不休地嘮叨,因為當一件事情發(fā)生,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會有一個預判,而他們的預判往往是很精準的,這種準確度,既來源于父母的嘮叨,也是對父母嘮叨的一種有力反抗。
父母能夠帶給孩子的,應該是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間相互包容、理解、扶持。
要知道,父母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都將會成為若干年后,孩子口中的“原生家庭”哦!而原生家庭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是終生如影隨形的。
溫馨的原生家庭,才會為孩子的一生幸福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