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育兒網
當前位置: 主頁 > 教育 > 家庭教育 >

請收斂“自我感動”的愛,對孩子是負擔,讓自己也難逃委屈

出處:@沫沫的歲月靜好日期:2024-06-14 17:06:59編輯:小編

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篇文章,大致的內容就是“媽媽最愛吃魚頭”。

通過每次家中吃魚的時候,媽媽總是最后把魚頭吃得很干凈的細節(jié)描述,以及媽媽總是慈愛地解釋自己最愛吃魚頭的形象描寫,最終謳歌了母愛的偉大,把好吃的東西都留給了孩子,而自己更多的是一種令人感到的“奉獻精神”。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孩子早已不再是過去的孩子,而我們也從孩子成長為父母,“自我感動”的母愛,被越來越多的人質疑。

前幾天看到一個小視頻,發(fā)布視頻的是一位媽媽,她購買了一些食材,一邊用心烹飪,一邊忍不住吐槽:“如今生活壓力比較大,買了這些好吃的,都給孩子們吃了,我舍不得,將就著吃些湯汁好了。”

視頻下面卻是清一色的留言:請不要自我感動;請不要給孩子壓力;共同飲食比吃獨食,更能讓孩子快樂……越來越多由“奉獻的母愛”沉沉壓住的孩子們也發(fā)出哀嚎:請您和我們一樣日常飲食起居吧!

作為父母的一員,也想請這類沉浸在自我感動奉獻中的父母,快快改變自己這種無效的做法,因為,自我感動的愛,對孩子是負擔,讓自己也難逃委屈。

有些父母認為,把好東西都留給孩子,好吃的給孩子吃、好用的給孩子用,一切都以孩子為主,讓孩子生活的幸福、隨心所欲,見不得孩子一絲委屈,才是對孩子的愛。

其實,這樣的行為就是對孩子的溺愛,對孩子的成長毫無幫助,當他們漸漸有所覺察,要么會自私自利,要么就無情無義。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是呵護,更應該是引導。從小培養(yǎng)孩子分享和謙讓的品質,讓孩子做到心中有他人,能夠體諒家人、關心家人;而不是心安理得的“人人為我”。

要知道,“心中有他人”是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才能培養(yǎng)出高情商、高智商、人人稱贊的好孩子。

1、父母自身要孝敬父母

“身教”的效果遠遠勝過“言傳”。所以,父母在舉止中要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

父母要與家中老人的關系和諧美好,閑暇時光多陪陪老人,給老人捶捶背、揉揉腿、做做飯、聊聊天,主動幫助老人解決問題……

孔子說孝敬老人的關鍵在于“色難”,哪怕是把衣食住行都照顧到,但是對老人總是撐眉努眼或者疾聲厲色,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依舊會種下“惡”的種子。

所以,體貼長輩、尊敬長輩、保持和顏悅色和好心情,才是父母對待老人的態(tài)度,也是通過自己言行引導孩子、打動孩子學會“孝敬”的關鍵。

2、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孝敬自己

讓孩子“動”起來,親身去體會、親自去嘗試,才能夠讓孩子記憶猶新。

所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孝敬自己,也是父母要堅持下去的要求。不要覺得小小的身子更需要照顧,要知道孩子的能量被激發(fā)之后,才能夠產生無窮的潛力。

比如,家庭聚會,但凡是好吃的、好玩的,堅持讓孩子先孝敬祖輩、其次是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最后才是自己。

若和祖輩沒有居住在一起,定期帶著孩子回家探望老人,或者時不時和老人視頻聊天,讓孩子成為一種習慣。

讓孩子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家務中、及時和孩子分享家庭中的瑣事、開心事以及傷心事等等。

久而久之,孩子國強的自我意識會逐漸淡化,而祖輩、父母、兄弟姐妹在他心中逐漸有了地位,通過長期不斷的情感體驗,孩子就會產生自覺、穩(wěn)定的行為。

前蘇聯(lián)杰出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指出:

教育是各種各樣習慣、現象和概念的發(fā)展過程,從最平常的、由孩子對生活所產生的簡單概念發(fā)展到公民對祖國榮譽的復雜概念。兒童的責任感,對父母、對家庭懷有感激之情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起來,擴展到對人民的熱愛和關心上來,并且擴展到是我們國家的公民得以幸福生活的一切工作上來。

由此可見,要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們就要從孩子開始,從小事開始,從能夠分享開始、從孝敬父母開始,學習做到心中有他人,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完善的人格。

    相關閱讀

    編輯推薦

    圖文推薦
    • 帶有金木水火土的字 留下深刻的印象

    • 缺金的女寶寶名字大全 能夠促進其發(fā)展的小名

    • 女孩缺土取什么名字好 優(yōu)雅動聽的名字

    • 女孩名字屬水寓意又好的字 選擇名字時需要仔細考量

    熱門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