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身邊的一些媽媽再次把“減肥”提到日程上來。因為居家時間太長,也因為馬上就要過年過節(jié),迎來送往間,不能不重視形象。
而我總是在不由自主地想,同樣是減肥,為什么有人能夠快速成功,有人卻仰望興嘆。是方法不對嗎?是沒有所謂的秘訣嗎?其實最大的原因,應該就是沒有堅定的決心、沒有良好的習慣,更無從堅持下去吧!
而往往,這些媽媽最容易對孩子脫口而出“你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之類的話語吧!
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分外想要孩子能夠達成自己不能實現(xiàn)的夢想。這就是現(xiàn)實,不過也往往會以無奈而收尾。
事實上,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應該遵循“順應自然,適當推動”的原則。順其自然,才能夠有的放矢、順勢而為;適當推動,就是推波助瀾,事半功倍。
而現(xiàn)狀呢?
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位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
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位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跟著喂飯的家長;
所有不自覺學習的孩子背后,都有位對作業(yè)吹毛求疵,對分數過于緊張的家長;
……
其實,孩子能健康、自然地發(fā)展,就是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養(yǎng)成各種習慣。也就是說,習慣養(yǎng)成,常常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幾經磨合,最終成為孩子牢不可分的一部分。而這個磨合的過程,就需要家長認真的反省一下自身,有沒有矯枉過正,有沒有急功近利。
我們都知道,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表達關愛的方式,首先應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親密的關系都必須建立在兩者各自獨立的基礎上,這樣才能在習慣的養(yǎng)成上取得進步,在生命與生命之間達成和諧。
換句話說,在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上,家長最有作為的辦法是做好自己,做好示范,并一直堅持,盡量減少為此和孩子發(fā)生的沖突。
誠然,想要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的方法必須百變,有必須百變不離其宗;看似困難重重,但并非沒有簡單的方法。
其中最容易操作的,莫過于通過閱讀來帶動孩子有所思考、有所改變了。
1、創(chuàng)立家庭閱讀環(huán)境,和孩子一起閱讀
英國當代著名青少年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指出:
閱讀是需要場所的。閱讀的場所和我們閱讀的樂趣、情緒、專心度有極大關系。
閱讀的樂趣絕不僅僅取決于場所,它和讀什么書、當時的心情、什么樣的時間以及是否被打擾等因素,都有很大的關系。對兒童閱讀來講,更是如此。
給孩子時間閱讀,并幫助孩子從一點一點增加的閱讀時間中品味文學給他到來的樂趣,是大人的一項重要工作。
有一個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把書里的故事變成故事腳本,和孩子一起來玩角色扮演的游戲,從而吸引孩子的興趣。
2、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和吸引孩子閱讀
閱讀不能強迫,要適當引導。
每個孩子的興趣點不同,年齡階段也不一樣,父母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凌駕于孩子的選擇之上,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自己喜歡讀的書。
有數據顯示:在有閱讀習慣的家庭中,有92.84%的家庭經常是媽媽陪孩子閱讀,只有44.36%的家庭爸爸會陪孩子閱讀;26.65%的家長能做到每天陪孩子讀書,61.35%的家長會定期、有目的地帶孩子逛書店,同時向孩子推薦優(yōu)秀的書籍,另有12%的家長從不帶孩子逛書店。
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經常給孩子買很多書,但孩子很少看書,原因就在于沒有選對書籍而已。
3、欲強化某個好習慣,不妨用合適的書籍來介入,杜絕對孩子批評和責罰
孩子最容易受到暗示,也自有自己的是非對錯的觀念。
所以通過書籍的介入來引導孩子養(yǎng)成好的行為習慣,是最為自然、流暢的方式,孩子通過對故事中主人公的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明辨是非,從而養(yǎng)成自己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對于故事中的某些行為習慣做出不正確的判斷時,父母就需要及時的引導,與孩子一起分析,從而更加清晰的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當然,主動學習的過程,都是一個人克服低級錯誤、使思維和動作精細化和準確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贊賞和肯定越多,寬容和理解越多,完成的時間就會越短。相反,若是孩子總是處在恐懼和叱責中,生活中處處都在否定狀態(tài),這個過程就會增長,或者逐漸沒有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愿望。畢竟,對比之下,擺爛比努力更容易。
總之,父母不要總是否定孩子,而是要讓他體會到成就感和榮譽感。只有在好情緒中,事情才會往良性循環(huán)的方向走,壞情緒只能讓事情陷入惡性循環(huán)。用令孩子不快的壞方法來清除壞習慣,幾乎都會失敗,會制造出更大的壞習慣。
若是父母真的沒有方法,不妨從閱讀開始,用適合孩子的優(yōu)秀書籍,用故事中的人物來陪伴孩子,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吧!
《快樂兒童的7個習慣》:《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兒童版,通過生動的故事讓7個習慣輕松走進孩子內心。
《逆商·不服輸系列》:用漫畫形式告訴孩子如何學習才有動力,如何改掉拖沓的毛病,并附贈20個學習小工具。
《三只懶鳥》:有趣的小故事藏著人生哲理。每個孩子都有犯懶的時候,但偷懶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行動才能獲得真正的輕松。
《不要不要,媽媽不要》:超有腦洞的繪本,描述了孩子和媽媽互換角色的一天,幫助孩子和家長互相理解。
諸如此類,都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