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所以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安靜;有的孩子張揚,有的孩子內(nèi)斂;有的孩子性格比較好,有的孩子則脾氣比較急……
也正因為此,我們的世界才會多姿多彩吧!
不過,有一些孩子說話會比較晚。
正常的孩子1歲左右就開始牙牙學語,從簡單的字到詞,然后是簡單的句子和對自己情緒的表達等等。
而這種說話比較晚的孩子,則會被人譽以“貴人語遲”、“大器晚成”等等美好的祝愿。
但是這種說法是對還是錯?有沒有科學依據(jù)?
事實上,如果孩子到了2-3歲,還不會開口說話,醫(yī)學上就會稱之為“語言發(fā)育遲緩”。
是病,要治!
通常影響孩子說話的有幾種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生理原因很好解釋,如果孩子先天聽力不正常,比如聽力障礙,那么孩子就很難學會說話。再比如孩子的發(fā)音器官不正常,舌系帶過短、腭裂等異常狀態(tài),那么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發(fā)音協(xié)調(diào)困難,很難正常說話。
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得了孤獨癥,或者是智力受損低下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正常表達能力。
至于家庭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經(jīng)常聽到父母說他不會說話,漸漸地就不愿意說話了;還有些父母習慣性的到處講牙牙學語時期孩子的發(fā)音,這個時期孩子的發(fā)音哪有那么標準?結(jié)果就是被父母無心傷害了,也不怎么愿意開口溝通了。
如何從家庭方面入手,積極解決孩子的學說話問題呢?
1、父母要時時刻刻鼓勵孩子多用語言表達
這就體現(xiàn)在爸爸媽媽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不要過于勤勞,也不要過于精細。
比如習慣性問寶寶一些只需要點頭搖頭就可以回答的問題:“想不想吃蘋果?”
比如當寶寶用手指指蛋糕,父母就立即說:“寶寶是不是想要蛋糕???媽媽給你拿!”說完直接把蛋糕遞到寶寶手里,喂到寶寶嘴里。
不如問一句:“寶寶想吃什么?”來引導寶寶自己回答,從而訓練他的語言表達能力。
2、父母要和孩子用正常的語氣說話,不必要“兒話”
很多父母在和小寶寶聊天的時候,習慣性想當然的用孩子的語氣來說話:“站高高、喝水水、吃飯飯、說話話”等等,久而久之,寶寶也會跟著“兒話音”,與寶寶的說話發(fā)展并沒有任何幫助。
相反,如果父母正常和寶寶說話:“我們站高點兒、喝水杯里的水、吃飯嘍、聊會兒天吧”,寶寶聽到的詞匯就會很豐富,學起來也更快,說起來更容易脫口而出。
3、不要重復寶寶的錯誤發(fā)音
剛剛開始學習說話的寶寶,發(fā)音不準是常態(tài),有的孩子舌前舌后音不分,有的孩子則H和F不分,S和Z不分,T與D不分等各種發(fā)音的不分明……
這時候父母是大驚小怪的不斷糾正寶寶發(fā)音?還是覺得寶寶說話不清晰的樣子蠻可愛,反復重復寶寶說錯的發(fā)音……
當然,這兩種方法都不對。因為都在無形中增加寶寶的錯誤認知。最好的方式是在不動聲色間,堅持用正確的語言和寶寶說話。寶寶聽對的次數(shù)多了,自然而然就改正過來了。
另外有些家庭可能是國際家庭或者方言家庭。
國際家庭的孩子,往往會面對不同的幾種語言,比如爸爸是美國的,媽媽是中國的,爺爺是法國的,奶奶是德國的……再比如爸爸說湖南話,媽媽講四川話,爺爺奶奶一口東北音……
不必擔心孩子會應(yīng)付不過來。事實上,他們具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在0.5-2歲這個學習語言的關(guān)鍵期,即便孩子是處在語言復雜的環(huán)境中,他們的語言中樞會非常靈活的處理這類問題,讓寶寶經(jīng)過短暫的迷茫之后,準確無誤的和每位家人用他們的語言方式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