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xué)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干上6個小時,整整干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
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quán)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qū)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zhuǎn)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干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么?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tài)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fā)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xué)不好功課怎么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xué)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y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冬天里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
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nèi)允且桓倍檀虬缭诠珗@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后敢做敢當(dāng),有能力,有創(chuàng)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饑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
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么,你都問了些什么呢?”利婭繼續(xù)問。拉米爾開始復(fù)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么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么有的螞蟻會有翅膀?
為什么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shù)了數(shù),這小家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瞇瞇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么,”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chuàng)新,認為學(xué)習(xí)應(yīng)該以思考為基礎(chǔ),要敢于懷疑,并不恥發(fā)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xiàn)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么跑出去?”
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