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過渡的。
三川玲:你會發(fā)現橋梁書的圖越來越少,字越來越多,它就像搭一座橋過去一樣,小朋友就慢慢的過度到那邊。像我們女兒,現在她比較輕視圖多的書,他覺得沒有水平。
我覺得她早期發(fā)展的特別早,與我做這個職業(yè)有關。
主持人:有些家長喜歡給孩子看一些比較深奧的哲學書,想培養(yǎng)這個哲學思維,你覺得多大看合適?
三川玲:這個剛好是我們家遇到的一個問題,小丸子養(yǎng)了一只兔子,然后那個兔子不幸去世了。小丸子很傷心,會問很多死亡的問題。甚至會涉及到人的一生、兔子的一生究竟有什么意義。當時我也就沒辦法,就給她一些哲學書看。
然后我給了他一套書叫《幸福是什么,人生是什么》,那一套哲學繪本是法國的書,她看的津津有味。其實我的公眾號的第一篇正式文章就是寫給孩子讀一點哲學書,我把跟那哲學書水平一致的書全部找出來,然后推薦了一個書單。結果這個受到了巨大的反響,當時是華爾街日報邀請我寫專欄,是因為我寫了這篇文章。
小朋友是天生的哲學家,而且他們可能是世界上最愿意把時間花在,思考這些問題的人群。
主持人:他們有這個時間嘛。
三川玲:對,他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第一為什么要活,天為什么要下雨,這些問題經常是他們考慮的。我發(fā)現關于哲學的,關于死亡的,甚至我們還寫了一個非虛構繪本,這個概念是成人文學的一個劃分概念,但是我把這個放到兒童文學里面去。有一次我推薦了一個非虛構繪本的,也深受歡迎。
主持人:很少聽到這個詞。
三川玲:也是我發(fā)明的。我們所謂的作品是分虛構類作品和非虛構類作品。我就說現在很多的小孩,連距離北京開車30分鐘,1個小時的地方的人發(fā)生什么事情是不知道的。
我覺得有一些書,有一些繪本不是虛構出來的故事,就是真實發(fā)生的一件事。然后推薦他們看一些這個,不要讓小孩老是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里,他們可以看一些,而且他們愿意接受這些東西。事實上小朋友也愿意關心世界大事,人生大事,思考世界觀,人生觀。
主持人:對,我發(fā)現了。比如說我們全家人吃飯的時候在討論一些問題,他都會很關心。
三川玲:這些話題是我們感興趣的,他們同時也十分關心屎尿屁的問題。
主持人:范圍比較大。
三川玲:我女兒最著迷的一本書叫便便去哪里了。
主持人:對,那本書很著名的。
三川玲:她說便便被拉到馬桶里了。
主持人:科普書,是把。
三川玲:對,最后怎么樣化過土地的部分,海洋的一部分,非常關心那個過程,他們也有這方面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