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養(yǎng)女兒要省心些,其實,養(yǎng)育女孩并不比養(yǎng)育男孩省心。雖然女孩不會像男孩那么調皮,但是養(yǎng)育女孩卻有其自身的煩惱。
由于女孩的心理發(fā)育往往要比男孩早一些,而且心思細膩,感知力豐富,因而父母在養(yǎng)育女孩的過程中,一定要采用合適的方式來對待女孩,否則就會傷害女孩敏感細膩的心靈。
就如《養(yǎng)育女孩》中的一句話:
家里有女孩的父母,記住這些話不能對女孩說。
一、你怎么沒有一點女孩樣?
提到女孩,你會想到什么形容詞?乖巧、聽話、嬌小、柔弱、被保護?
同事趙姐家的女兒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好,每次夸她女兒時,趙姐總是喜歡說,學習成績是還好,就是沒有女孩樣,大大咧咧,休息的時候,總跑到球場去跟男孩打籃球。
有次忍不住問趙姐:“什么是女孩樣?”趙姐回答:‘’女孩樣就是要文文靜靜,說話細聲慢語,哪像我家姑娘整天說話咋咋呼呼,心又大,讓她去學跳舞,她不去,去跟男孩打球,你說,這有女孩樣嗎?”
也許有很多父母也像趙姐這樣想:女孩要文靜,所以小時候不能爬高上低,不能調皮搗蛋;女孩最好留在父母身邊,有個穩(wěn)定工作,所以,大學畢業(yè)要回來;女孩要相夫教子,所以,有了孩子,就要無怨無悔地在家洗衣做飯,照顧孩子……
作為父母,如果對自己的女兒也有這些認識,你可能掉入了
如果你總是對女兒說“女孩要有女孩樣”,有可能會讓女孩壓抑自己的天性,失去自我,讓女孩變得自卑、狹隘。
那么,你希望你的女兒擁有怎樣的人生?
在《摔跤吧,爸爸》的電影中,印度女孩被爸爸訓練成了女摔跤手,并取得了世界冠軍。爸爸幫助女兒,實現(xiàn)不可能的事,徹底地改變了女兒的命運。
給女兒更多的關愛,練就女孩強大的內心,讓孩子有勇氣和能力做自己,發(fā)展人生的各種可能,不為取悅誰而活。
正如心理學博士黃菡在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中說:
二、成天只想到打扮,除了這,你還會什么?
好友向我吐槽說:每次給女兒佳佳買衣服,讓人頭痛,我看中的她不喜歡,她看中的衣服,我覺得都是些奇奇怪怪的衣服,每次買衣服,都要吵一架。佳佳不但特別在意穿著,還特別喜歡照鏡子,心思成天放在臭美上,哪還有心學習?
很多父母對女孩愛美,有種先天性的偏見,認為女孩愛漂亮是一種虛榮的表現(xiàn),而且把注意力放在了穿著打扮上,必然會分散學習的精力,所以,只要看到女孩照鏡子,就忍不住叨叨:你看你除了臭美,還會什么?
女孩愛美是天生的本能。
女孩一般在3、4歲左右就開始出現(xiàn)性別意識,這時,愛美的意識也會萌發(fā),這時候就需要對女孩進行“美育”教育了。
而孩子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如果父母總是打擊孩子愛美的權利,會讓孩子叛逆、不聽管教,或者會讓孩子自卑、羞愧,不敢再去追求美。
父母尊重女孩子愛美的天性,幫助孩子認識人的美麗除了外表,更重要的要有豐富的內心和美好的品質,培養(yǎng)女孩各種興趣,提高孩子審美品位。
三、女孩要多做家務。
在《少年說》中有一期,一名初一的小女生站在勇氣臺,表示媽媽在家總是和自己說,女孩子就是要多做家務,所以,家里的家務幾乎都是自己做,洗碗,洗衣服,打掃房間等等都是自己包了,有時候,自己想要休息一下,媽媽就會對自己說,你以后嫁人了,難道還讓你老公來幫你做家務嗎?女孩回答說:“我老公為什么不能幫我做了?”
媽媽想讓女兒學習做家務,對女兒的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有好處的,但這位媽媽不應該說,女兒學做家務是為了讓老公滿意。
父母不要向孩子強調:你將來嫁人了。要多做家務,這樣只會讓孩子形成沒有自我、只有奉獻的思想。
即使女孩將來嫁人了,她和另一半是平等的,一個家庭是兩個人共同付出,父母不要用偏見教育女孩,給孩子的將來帶來隱患。
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yǎng)育女孩》中說:
愿父母用自己的無條件的愛,培養(yǎng)出一個熱情、獨立、聰明、能干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