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我在育兒的過程中也是很困惑的,比如孩子爬窗戶玩插座,難道不該打?孩子哭鬧發(fā)脾氣,上頭的時候亂砸東西,我還上去講道理,豈不是火上澆油?難道理論和實踐真的差一條銀河?難道正面管教只能存在于書本中?
最近我讀到一本書《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里面有一個觀點很打動我:
原來,不是書本上的道理遠離了實踐,而是我們沒有真正學會怎么實施這些道理。
能運用于實踐的道理書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個題目很吸引我,相信很多糾結的父母和我一樣徘徊在這育兒的兩極:要么溺愛,要么忍不住打罵。這本書是實戰(zhàn)派育兒專家伊麗莎白·克拉里40年育兒經(jīng)驗的總結之作,旨在抓住孩子0-6歲的成長關鍵期,
這本書分為兩大板塊,
我在這張列表中加了分割線,并對每種情況作了標號,其中:
我相信這個觀點會更能被家長們所接受,特別是在中國的國情之下,我們都希望一方面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另一方面同時具有家長的掌控力。因此,這條建議可以給家長們松綁,讓家長不會被“無條件的愛”所禁錮,而是
如何正確地把握獎勵的尺度
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對孩子要多鼓勵、多贊揚,不斷強化他的正面行為。但同時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這種獎勵中,“口味”越來越大了。比如,以前只要好好坐在安全座椅上,就可以得到一個冰淇淋,這種獎勵的效果非常顯著,而后來孩子開始提高期待,希望得到冰淇淋+玩具才行……再比如一開始我們跟孩子說“你做得真棒”,孩子會很開心,但假以時日,孩子會變得一點點小事也需要贊揚才能滿足,否則就拒絕做任何事情,哪怕這是他該做的。
我們會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