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
父母的呵護,對于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對2至5歲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春期。結果發(fā)現(xiàn)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獨立自主。而后者僅有26%的人能后獨立承擔責任。”
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四大“硬傷”
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chuàng)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第二、物質(zhì)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zhì)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jù)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nèi)?5分以上,給孩子買 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化成物質(zhì)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
第三、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jīng)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nèi),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
第四、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