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扔東西的苦惱
典型場景:爸爸媽媽帶11個月的彤彤去黃阿姨家里玩,中午,媽媽正抱著小家伙吃飯,小家伙突然饒有興趣地把玩具扔在了地上,爸爸忙過去撿起來,遞給她,沒想到小家伙笑嘻嘻地從爸爸手里接過之后,“啪嗒”一下又扔到了地上,還看著爸爸媽媽的臉笑,一副得意的樣子,爸爸又揀,她開心地又扔,媽媽還以為她不要玩了,就讓爸爸收起來,誰知小家伙一看把玩具拿走了,就哇的一下哭出來…..
善待方案:這個時期的孩子,正在學習區(qū)分自己的動作和動作的對象,這是自我意識的最初級形態(tài),通過這種游戲體驗成長的快樂是很自然的,如果成人能夠多配合小家伙做做這類游戲,耐心一點,孩子扔了就幫他們撿起來,讓他們玩的痛快點,甚至提供不同質地和性狀的東西讓他們扔(提供的物品要排除安全隱患),則他們不僅可以從中體驗到不同物體扔下去的感覺,還有助于他們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fā)展。
吞吃食品包裝袋
典型場景:鵬鵬是個8個月大的小男孩,有一天媽媽在廚房里忙活,讓前來探望的小姨看護一下小家伙,小姨就一邊吃著小零食一邊走進來逗小家伙,逗了一會兒后,小姨去衛(wèi)生間洗手,剛進去不久,就聽到姐姐在臥室里大叫,“哎呀,怎么吃進去啦!一天忘記給你帶小手套就闖禍!”小姨出來一看,天,原來鵬鵬這個小家伙把小姨丟在床上的零食包裝袋給放到嘴巴里了,幸虧只塞進去一部分,否則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善待建議:一歲以內的孩子,一般還處在口手敏感期,嘴巴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工具,喜歡把拿到手的東西放進嘴巴里嘗試一下,這對他們來說是在正常不過的反應,然而也容易造成安全隱患,有的家長因此喜歡給孩子帶上小手套,這樣的確可以避免孩子吃進細菌或危險品的風險,但從孩子的心理發(fā)育角度來說,卻是不那么可取的行為。
因為這會在無形中阻斷孩子探索世界、認知世界的過程,比較好的做法是把孩子的小手洗干凈,同時做好監(jiān)護工作,坦然提供不同性狀、干凈無毒、沒有安全風險的東西給她玩,塞進嘴巴也沒關系的,那些不宜被小家伙拿到的東西,則最好不要出現在他觸手可及的視野里。
見人就哭的尷尬
【典型場景:】小葉子是個7個月的女孩子,長的像洋娃娃似得,人見人愛,小區(qū)的男女老少都喜歡她,小家伙也不怯生,誰抱都行,媽媽一度為寶貝女兒的陽光性情得意,可是好景不長,麻煩來了,一夜之間,原本見人就笑、誰抱跟誰的小家伙突然變了個人似得,再也不要別人碰了,只讓媽媽抱,即使是原本抱過她幾次的阿姨。
現在也別想再把她接過去,更讓媽媽尷尬的是,有時候別人剛想逗她,撇嘴就哭了,弄的對方很尷尬,媽媽更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原本活潑開朗的小家伙怎么突然變得這么不上臺面,情急之中,媽媽聽信了小葉子奶奶的辦法,沒事就抱小葉子到人多的地方去,試圖讓小家伙習慣跟陌生人接觸,結果小葉子卻更退縮了,有時候甚至嚇的緊緊抱住媽媽的脖子……
【善待建議:】小葉子的反應其實很正常,因為孩子到了6個月之后,一般都會經歷一個怯生的階段,這標志孩子正在形成跟媽媽之間的親子依戀,智力已經發(fā)育到能區(qū)分媽媽和其他人的程度,但由于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還沒有建立好,排斥陌生人也是很正常的。
遇到這種情況,媽媽千萬不要著急,要理解這是孩子的心理在正常向前發(fā)展的表現,而且消退這種行為的關鍵在于進一步鞏固親子關系,讓孩子確認自己的愛,這樣孩子才能獲得面對外界的情感支持和內心力量,那么如何盡量避免發(fā)生孩子怯生讓對方難堪的情況呢?
不妨在孩子接觸陌生人前做好針對性的準備工作。比如,考慮到孩子尚未建立對陌生人的好感時,往往會戒備心很重,就不妨提醒對方不要急于跟孩子有肢體接觸,可以先通過夸贊孩子、拿玩具給孩子玩等方式拉近跟孩子的距離,然后再慢慢接近孩子。
另外,孩子容易害怕特定群體,比如戴著墨鏡、蓄著大胡子的人,在跟這些人接觸前,可以先提醒對方去掉墨鏡等可以去除的“可怕”特征,然后再采用剛才提到的辦法循序漸進的跟孩子互動。當然,也可能會出現無論如何努力,孩子都難以接受對方的情況,這個時候,家長就不妨做好解釋工作,以便消除對方的挫折感和對孩子可能的誤解。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m.15thirdstreetblackrock.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