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次和一位家長聊天,她問我巳妹學舞蹈怎么樣?我說巳妹在家里練習必須我催才行,她說,那我就等我家丫頭再大點再學吧!太小還得催。
‘催’著練習和‘小’究竟有沒有關系呢?我后來很認真的思考了這個問題。
我朋友家的小孩八周,練舞蹈基本功會哇哇大叫,因為疼,我見過很多小孩練琴也是父母在旁邊做‘監(jiān)工’,甚至今天小孩上小學之后,所有的作業(yè)都需要家長在一旁監(jiān)督。
是的,人的天生就是懶惰的,我們之所以在小時候去催、去監(jiān)督、去要求就是希望我們的孩子通過后天的引導,養(yǎng)成勤奮的好習慣。
既然是習慣總是有一個養(yǎng)成的過程,那么催一催又如何。
2.
很多時候我們有一種錯覺就是似乎有些東西就是一蹴而就,比方一種愛好,我聽過很好的一句話:很多事情就是開始做,做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原來這么有趣。所以不妨給孩子一種可能,不是為了成就一個職業(yè),只是為了讓她多一種情緒的宣泄也是好的,多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也是好的。
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雞湯’小故事,煽情又充滿正能量,不過今天我們一旦說起那些所謂成功人士的成功故事,就會被嗤笑,因為實在是不接地氣,可是我老是覺得,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某個決定往往不是你真的那個時刻的心理,是你很多年的閱歷、經歷兌換來的。
所以對于孩子,一張白紙,單純、干凈的他們,最初的牽引就是推一把、催一下!
3.
這就是我今天給大家撒的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