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滿一歲時,有個抓周的習俗,抓周是由古時候起,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它代表著中國的民族文化,一種對孩子未來的美好寓意。在古代特別是一些達官貴族最是看重”抓周“這個習俗了,他們希望子孫滿堂,富貴高升的心情是可以讓人理解的。
只是現代的年輕父母們,已經把”抓周“當成一種娛樂來與孩子玩耍,并不是那么看重它了。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抓周“從何而來?古代抓周物品清單具體都有哪些?這些抓周物品都代表些什么,有什么美好的寓意呢?
古代抓周物品清單
“抓周”從何而來
對民間這一“抓周”習俗,可上溯到南北朝時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中就明確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
到了唐宋時期,這一風俗已從江南傳遍了神州大地,在全國各地逐漸盛行開來,謂之“試晬”或“周晬”。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中記載說:民間生子后,“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于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晬’,此小兒之盛禮也。”
吳自牧在《夢梁錄》中也記載說:一戶人家小兒滿周歲時,“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
到元代之后,此習俗更加盛行,被稱之為“期揚”,直到清代才有“抓周”、“試周”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