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媽媽在后臺留言,說孩子上了幼兒園回家后,就吵著要買雙真皮公主鞋,而且一定要在某高檔商場的專柜買的。當媽的愕然,這孩子才多少斤兩啊?現(xiàn)在就開始有攀比心理了,長大了那還得了?
1
有些媽媽可能會認為,如果家里條件富足,沒有什么經(jīng)濟壓力,那就給孩子買唄!別在這些問題上浪費腦細胞了,況且跟孩子較勁也沒什么好處,別人家有的,咱們不能沒有呀!
確實,童年的匱乏感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總得不到滿足,以后很容易被物質(zhì)所誘惑。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家長從來都不允許孩子吃糖,或許某天陌生人僅用一塊糖,就能把孩子騙走。盡管你跟孩子說了無數(shù)遍“不能跟陌生人說話”,但這并沒有什么egg用!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物質(zhì)需求,這一點很正常。過度限制與過度放縱,同樣都是危險的。
另外,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得不到滿足,容易形成自卑心理。想象一下孩子的心理——
為何別的小朋友都能有很多精美的玩具,而我的每一樣都是舊物改造的呢?奶粉罐改造的小花籃、紙皮做的玩具屋、還有舊布條做成的小圍巾……都丑爆了,沒一樣拿得出手!
當然站在客觀的角度看,不是說舊物改造的玩具真的非常丑,而是家長在有能力的條件下,過度限制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心理,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但,盡管童年物質(zhì)過于匱乏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對于說買就買的做法,我仍然不敢茍同。
2
在后臺留言的媽媽之所以為這個問題糾結(jié),擔憂的不是錢,而是孩子的心理、態(tài)度問題。確實,在這個問題上,我思考的也正是這個方向。
如果孩子正好需要一雙鞋子,媽媽帶著她去買。挑來挑去,正好在這個商場的專柜看到了這雙真皮公主鞋,孩子試穿后覺得非常不錯,好看又舒服,價格小貴,但是媽媽覺得物有所值,這種情況下給孩子買,完全就是一次愉快的購物體驗啊!
但如果孩子本身不缺鞋子,只是因為看到了別的孩子有這樣的鞋,心里癢癢的,于是回家向媽媽要一雙……這就稍微有點扭曲了。
況且,幾歲的娃根本就不會有某高檔商場、某專柜、真皮這樣的概念,不難想象,應(yīng)該是某個小屁孩在她的小腦瓜里輸入了這樣的關(guān)鍵詞。小屁孩受誰的影響?有可能是身邊的朋友,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家長,這不得而知……總之,是環(huán)境讓孩子過早形成了物質(zhì)心理。
3
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但是也沒有必要過度擔心,最終能深刻影響孩子成長的,依然是她的父母。
例如,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小伙伴有某樣精美的玩具,自己也很想擁有的時候,可以問問孩:“你為什么會很想得到這個玩具?”
孩子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兩種:
? 回答一:他有,我也想有。
孩子的這種心理,就是對比和攀比的心理,出發(fā)點并非自己很喜歡這個玩具,而是“別人有,我不能沒有”。這種情況最好明白告訴孩子,買東西要考慮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和需要。如果不是真的喜歡,而且沒有需要,就算這樣東西的價格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
? 回答二: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
孩子這樣回答的時候,家長可以衡量一下,如果孩子并沒有同樣類似的玩具,這個玩具對孩子的吸引力非常大,價格也在合理范圍內(nèi),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給孩子買。
4
另外,在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要求時,我們有時會走進誤區(qū)。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在家里嘗試用積攢小星星的方式,來讓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例如,彈20分鐘鋼琴,孩子就能得到一顆小星星。當積滿10顆星星的時候,我就可以滿足孩子的一個愿望,例如:去游樂園,或者買一雙溜冰鞋等。星星越多,滿足的愿望越大。但是孩子才積了4顆星星,這個契約就被中斷了。
因為,當我用這種方式來和孩子交換物質(zhì)條件時,孩子對物質(zhì)的欲望會越來越大,同時練鋼琴的質(zhì)量越來越差。為了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孩子甚至會放棄自己運動和看書的時間,一天到晚把自己定在鋼琴前,心不在焉地敲著琴鍵,三兩分鐘又回頭看下時鐘,到底有20分鐘了沒有。
由此孩子也給我上了一課,用物質(zhì)來吸引孩子的做法很不靠譜,無形中放大了物質(zhì)的吸引力,同時讓孩子覺得“我要從爸爸媽媽那里得到某樣東西,其實是有條件的”。實際上我們滿足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的時候,從來就沒有想過回報,因此用物質(zhì)鼓勵孩子的方法,本來就有違我們的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