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要知道其實培養(yǎng)孩子畫畫,并非是父母你所能幫助到他的并不太多。孩子畫畫要進行自我探索和創(chuàng)造的領域之一。孩子的畫是他情緒的反應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chuàng)造不能教
一句話能點亮孩子的藝術人生,一句話也能泯滅一個畫畫天才,關鍵看你怎么說。
墻上貼滿了孩子畫的樹、房子和他最喜歡的貓,你驚嘆他如此靈性十足。但是光有感嘆還遠遠不夠。如果運用合適的方法,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對藝術的熱愛,他還會擁有一些重要技能,這些技能即使在入學后也十分需要。
如一位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所說:“藝術能夠幫孩子學習閱讀、寫作和恰如其分地自我表現(xiàn)。” 其實,學藝術不僅是技能的提高,畫畫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事情。抓住迸發(fā)火花的關鍵期,孩子將受益終生。
比如:孩子的畫與眾不同,顯露出創(chuàng)造力的苗頭,你可以讓他說說畫里的故事。這樣,他還增進了與人的交流溝通能力和獨立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但是,如果你采取以下的態(tài)度對待天生的“畫家”,那么,上面所說的一切可能不復存在了。
你畫的這是什么呀?怎么一點都不像呢?
大人感受的世界,是現(xiàn)實的存在??吹搅耍畔嘈攀钦娴?,是好的。但是,小孩兒卻不同。他們在4、5歲時,認為主觀想象就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畫,再加上控制畫筆的能力還不夠嫻熟,所以,孩子的畫當然與大人的評判標準有差距。可是,他有畫不像的自由。因為,畫得像,并不是繪畫藝術的最終目的。繪畫的真正意義在于滿足孩子涂鴉的欲望與本能,讓他養(yǎng)成獨立創(chuàng)造的習慣,并且勇于表達自我。
其實,真正的兒童畫不是考級的作品,更不是以大人意志為主導的畫。而是由孩子自己創(chuàng)意,反映孩子情緒指向的“小品”。
不要去猜你孩子那辨認不清的畫是什么。而要提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能告訴我畫里面的小秘密嗎?”或者“你是怎樣就選擇了這些顏色了呢?”而不要以“像不像”去評判一幅畫。
如果父母太執(zhí)著于繪畫結果,并對技巧過于緊張,只求畫得像,就會忽略了最珍貴的原創(chuàng)性(孩子天然所擁有的),也正是畢加索等繪畫大師畢生追求那種狀態(tài)。
尊重孩子就別亂下結論,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是最明智的!
我現(xiàn)在沒有功夫聽你講你的畫。
大人忙了一天,回家就想清靜會兒,歇一歇。然而,對于小孩兒來說,白天是滿足好奇心的、令人興奮的探索過程,回家后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于是,畫畫就成了溝通的橋梁。
5歲的浩浩剛等爸爸下班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告訴他最近的畫。他爸爸說:“大多數(shù)畫的就是一天里發(fā)生的小事,他很注重每一個細節(jié),我也能夠從細節(jié)問題中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快樂與煩惱,挺好玩的。”
我有畫要說——畫作是孩子無聲的語言。當他們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或是某種委屈時,可以借由不同的線條與色彩,以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
當你的孩子開始告訴你有關他的畫的故事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你們的對話將會拓展他的詞匯,還可以教會他按順序講述故事,這些對于今后的閱讀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他畫了一匹馬正在田地里,可以問他馬生活在什么地方。這將會使他想起馬圈、馬車等等,有可能還會引出一個長長的故事。
給孩子一點時間,就會成就一個快樂的、想法與眾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