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成人的骨骼有206塊,分為頭顱骨、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四個部分。但初生嬰兒的骨骼卻多達300塊。這到底是什么情況?
產(chǎn)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嬰兒的許多骨頭到最后融合在一起了。比如顱骨和尾骨。成年人的尾骨只有一塊,但是新生兒的尾骨卻是分得很清楚的24塊,長大后就合成了一塊。還有很多媽媽熟知的囟門,沒有閉合的時候,整個顱骨是被當做十幾塊算的,在成年之后就只有幾塊了。還有一方面是由于軟骨的發(fā)育。新生兒的很多骨頭是以軟骨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和存在的,其中有一些在后來并不會骨化,而是始終保持著軟骨的狀態(tài),這樣一來就不能稱之為骨骼了。
甚至一些軟骨后來自動消失了,這當然也是多出來的那一部分。另外為了保護初生嬰兒,人體的一些部位會多長出幾塊骨頭,這些骨頭以后會被逐漸吸收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