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寶寶對環(huán)境的感知比較敏銳 寶寶兩三個月時,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他明明睡得很熟,但是往床上一放,馬上就醒過來了。 所以很多家長認(rèn)為寶寶一定要抱睡才能入睡。其實這并不是寶寶對抱睡有依賴,而是因為寶寶的前庭覺較為敏銳。 當(dāng)他從家長的臂彎往床上放時,他能敏銳的感覺到身體的變化。同時他對溫度的感覺也較為敏銳,家長的臂彎是有溫度的,而床上的冷冰冰的,這些都會讓他感覺到不適。
【應(yīng)對方式】 1)對于習(xí)慣奶睡的寶寶,媽媽在喂奶時,在寶寶的頭下、身下墊一塊大一點的毛巾,寶寶睡著后,連同毛巾一起放下,這樣寶寶對動作和溫度的感知就不會太過敏銳,降低醒來的幾率。 2)在放下寶寶的同時,媽媽不要急著離開,讓他感受到媽媽的氣味或溫度。當(dāng)寶寶進(jìn)入深睡眠時,再悄悄起身。
2、注意區(qū)分寶寶深淺睡眠 嬰兒的睡眠模式是不斷在淺睡眠與深睡眠中切換的,一般是40分鐘左右的淺睡眠→15-20分鐘的深睡眠→淺睡眠。 在淺睡眠階段孩子會不斷地動來動去,或者哼哼唧唧,有的小寶寶還會哭幾聲,動動手,踢踢腳。 (這些都是寶寶淺睡眠階段的正常表現(xiàn),這并不代表寶寶醒來了,完全是寶寶無意識的行為)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這是睡得不安穩(wěn),心急的媽媽會馬上把寶寶抱起來,或者趕緊把乳頭塞給他,這反而驚擾了寶寶的睡眠。長此以往,寶寶的睡眠就會進(jìn)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應(yīng)對方式】 在寶寶身邊耐心觀察,或者輕輕的在他背上拍一拍,或者靠在他身邊,讓他感受到媽媽身體的溫暖就夠了。
3、注意營造合適的環(huán)境 寶寶半歲左右,他能敏銳的捕捉到光線的變化,在傍晚光線逐漸變暗時,他們因為內(nèi)心的恐懼而開始哭鬧。 有的家庭為了營造一個安眠的環(huán)境,會把燈打得暗暗的,這更會加重寶寶的害怕,所以有的孩子一到晚上就哭個不停。
【應(yīng)對方式】 當(dāng)天色開始變暗后,及時把房間的燈打開,等他睡著后,再逐步把燈調(diào)暗就好。一般等寶寶再大一點,他就能逐漸習(xí)慣光線的變化了。
4、給孩子安全感,減除分離焦慮 當(dāng)睡意襲來時,孩子的感覺開始變得遲鈍起來,視線逐漸模糊,皮膚的觸感也不敏感了。 如果媽媽把孩子放在一邊,任由他自由入睡的話,孩子會感覺很害怕,他會用一切方法讓自己保持清醒,哭鬧就是他們能掌握的最好的方法。 或者是孩子害怕睡著后再也看不到爸爸媽媽了,所以有時候他們明明很困了,但依然會強打起精神不要睡。
【應(yīng)對方式】 1)媽媽陪在他身邊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告訴寶寶睡著了還會繼續(xù)醒過來,拉著他的小手,輕輕地拍拍他的背哄他入睡。 2)早上寶寶快醒時,最好留一個人守在他的身邊,讓他一睜眼就能看到爸爸媽媽開心的笑容,這樣寶寶也會安心下來。 當(dāng)然,引起寶寶鬧覺的原因還有很多: 沒有吃飽、尿布濕了、身體不舒服,比如感冒、拉肚子或長牙,室內(nèi)溫度過高或者周圍太吵,更換了睡覺的地方或者白天睡得過多等都可能導(dǎo)致鬧覺。